金剛乘歷史-4/6

噶舉派的介紹


  接下來我們談到「瑪爾巴噶舉」。「噶」就是口傳、口述的教法,「舉」的意思就是「傳承」,所以「噶舉」的意思就是「一直連續不斷的傳承」,這就是「噶舉」最原始的意思。

  「噶舉」派的傳承是由印度大師帝洛巴傳下來的,帝洛巴大師是從很多偉大的上師那裏學習經、律、論,而成為一個偉大的大師,之後他開始學習密續,所以有時候我們也稱帝洛巴的傳承是「噶西舉巴」,「噶」是所有的教法,「西」是四的意思,「舉巴」是傳承的意思,合起來是四個傳承,即是指帝洛巴的傳承有包括密續。實際上他是從幾位高度證悟的大成就者那裏學習密續。他實修所有所學的教法,他自己本身也成為一位大成就者,他將他所有教法都教給他的弟子那若巴。那若巴是一位印度的大師,他的學習過程與帝洛巴相似,先學習經典,再學密續。

  那若巴在印度成就之後,有一位西藏的大師,他是蓮花生大士、阿彌陀佛和彌勒佛的化身,就是瑪爾巴大譯師。他到印度學習密續,尋見那若巴上師,他在印度十六年又七個月,向那若巴和其它偉大的上師學到了所有密續的教法,他將密續帶回西藏,又將所有典籍翻譯成藏文。

  瑪爾巴的主要弟子是密勒日巴尊者,他從瑪爾巴那裏接受了所有的教法,也包括瑪爾巴大譯師從印度帶回來的所有典籍,當然瑪爾巴有許多的弟子,而密勒日巴是最主要的、至高的一位弟子。實際上瑪爾巴有四位主要的弟子,密勒日巴是成就最高的一位,其他三位瑪爾巴大譯師都傳給他們哲學方面的教法,而密勒日巴由瑪爾巴上師那邊得到全部的傳承、禪修的教法。我們都知道密勒日巴尊者生平的故事。從瑪爾巴開始,在西藏有了「瑪爾巴噶舉」,密勒日巴是接續這個傳承的第一位。

  在密勒日巴成就之後,他有許多弟子,其中一位最重要的、承繼傳承者是岡波巴大師。岡波巴大師傳法給許多弟子,其中有三位主要的弟子,都是來自藏東,我們稱之為三康巴人,康巴的中文地名是西康。岡波巴大師有一位主要的 弟子是他的親戚,叫做慈成寧波,岡波慈成寧波和岡波巴的那三位弟子,成為噶舉四大傳承,稱為「大」是因為這四個傳承是直接傳自岡波巴大師。三康巴人之一,有一位名為杜松虔巴,就是第一世大寶法王,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也是賢劫第六佛師子佛的化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佛,彌勒佛是第五佛)噶瑪噶舉是始於杜松虔巴--第一世大寶法王。

  噶舉四大傳承,第一個是帕竹噶舉,第二個是拔絨噶舉,第三個是噶瑪噶舉,第四個是蔡巴噶舉。這四派稱為四「大」噶舉,因為他們都是直接傳自岡波巴大師。在這四大噶舉派之中的帕竹噶舉,上師是帕摩竹巴,所以稱為帕竹噶舉。帕摩竹巴有八位弟子,各自成為一個傳承,即是帕竹噶舉的「八小」,因為和岡波巴大師隔了一代,是第二代,所以稱為「小」,但是它並沒有比較小或不好的意思,而是指在歷史上比較晚,所以稱為八小。

  這八小支的第一支是止貢噶舉;第二是達隆噶舉;第三支是超蒲噶舉;第四支是林熱噶舉,林熱噶舉也稱為竹巴噶舉;第五是瑪倉噶舉;第六支是葉巴噶舉;第七支亞桑噶舉;第八支是秀色噶舉。

  噶瑪噶舉有另一個名稱是岡倉噶舉,大部份的時候是稱為噶瑪噶舉,有些文字中寫成岡倉噶舉,而實際上是一樣的,有的人喜歡把兩個都寫在一起成為噶瑪岡倉噶舉,讓它的名字唸起來很長(笑)。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裏,明天我們再繼續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繼續金剛乘歷史的開示,昨天我們講至瑪爾巴噶舉的四大和八小傳承的介紹。在這四大和八小之中有一支是噶瑪噶舉,噶瑪噶舉〈或稱為岡倉噶舉〉本身有兩個分支,名字是念多噶舉,另一個是蘇芒噶舉。正式來說我們可以說瑪爾巴噶舉有十四支分支,這個算法是四個主要的噶舉派,再加上八小支,再加上所分出的兩小支,總共是十四支。在這十四支外還有其它傳承,但並未以相同的方式被承認,但它仍是屬於瑪爾巴噶舉裏面的傳承,仁波切說有許多這樣的傳承,他講幾個讓大家有些概念,譬如說有惹瓊念居、念重念居(「念居」意為口傳)、秋南盧、夏魯盧、頗東盧(「盧」是傳承的意思),這是簡略的瑪爾巴噶舉的歷史。

  現在我們要講到噶瑪噶舉的歷史,它是瑪爾巴噶舉四大分支的其中一個,仁波切要詳細的說一些資料,因為這裏多數的人是屬於噶瑪噶舉的支派,仁波切想我們會希望多了解一些噶瑪噶舉的部份。就我們所知杜松虔巴是岡波巴的主要弟子,從他開始建立了噶瑪噶舉,噶瑪噶舉完全與噶瑪巴有關,噶瑪巴是噶瑪噶舉最重主要和至高的上師,噶瑪噶舉的歷史和噶瑪巴必定有關,所以噶瑪巴是整個噶瑪噶舉的主幹。起先我們稱噶瑪巴為嘉華噶瑪巴,它的意思是榮耀的噶瑪巴,現在英文都稱為His Holiness Karmapa,His Holiness也是神聖的意思,但大寶法王自己覺得這個頭銜有些滑稽,因為His Holiness這個頭銜是天主教所用的,它和佛教無關,他自己覺得有些滑稽。因為我們都這麼稱呼他,後來他也接受了這個稱謂。

  第一世的噶瑪巴建立了三座道場,這三座道場就形成了噶瑪噶舉三間主要的道場。第一個道場是岡波岡拉〈譯者註:或譯為堪波內南寺〉,是在現在四川東邊靠近一個叫做雅安的地區,現在已經沒有存在什麼東西,是一個代表神聖的朝聖區,杜松虔巴在那裏花了幾年的時間修行閉關,那裏並不是一個大型寺廟,而是一個供閉關的場所。第二座道場是噶瑪袞〈噶瑪丹薩寺,又名噶瑪拉頂寺〉,因為是他所建立的第二座道場,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寺廟位於現在西藏省的東邊,很靠近西藏和四川的邊境,離一個主要城市昌都很近,它是很靠近主要道路的,現在(1990年)它正在重建當中,有一些出家眾在那裏,噶瑪袞從最初就是以一個寺廟的形式建立,並不像剛才我們所說的岡波岡拉是屬於閉關中心式的建築。第三座是祖普寺,它很靠近拉薩,是在西藏的南邊,它建立的時候是以一個禪修中心的形式建立的,但是漸漸成為一座寺廟的形式。這是噶瑪噶舉三座主要的道場─岡波岡拉、噶瑪袞和祖普寺。事實上第一世噶瑪巴是來自於西藏的四川區域,西藏的四川部份是指現在四川省的西部,大寶法王是來自於四川西部的中部。當他建祖普寺的時候他已經八十多歲了。

  在西藏佛教歷史裏面,有祖古、仁波切等等的名稱,這就是轉世的意思,這個歷史是開始於大寶法王。當然輪迴轉世是佛教的理論,但是找尋上師的轉世,由同樣的弟子依循這個上師,並且成為同一個寺廟的領袖,在噶瑪巴之前是沒有這樣的傳統的。認證轉世上師的傳統是始於噶瑪巴。當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圓寂之後,找到了第二世的噶瑪巴─噶瑪巴希,這是西藏佛教轉世的開始。對佛教徒而言,輪迴轉世並不是新名詞,輪迴轉世一直是存在的,但是被認證是上師的轉世,而這轉世者再度領導他的弟子、領導他的傳承,是從噶瑪巴開始的,在噶瑪巴之前是沒有的。如果我們去看西藏佛教史,在噶瑪巴之前沒有其他的轉世被認證,認證轉世是從噶瑪巴開始的。當然每位轉世上師在過去世有很久遠的歷史,譬如是阿彌陀佛、蓮花生大士、文殊菩薩等等的化身,但是在正式的文獻上,噶瑪巴是第一個被認證之後,照顧同一個寺廟,使同樣名字的轉世,這個歷史是始於噶瑪巴,在之前是沒有的。就如同剛才所提到的,噶瑪噶舉是圍繞著噶瑪巴所建立的,從第一世的大寶法王─杜松虔巴到剛過世〈譯者註:此開示是在1990年,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尚未被找到〉的十六世大寶法王,在噶瑪噶舉之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傳承的傳遞,是以大手印為目標,我們稱為大手印傳承。每一個教法、每一個灌頂都有各自的傳承,對噶瑪噶舉而言,在所有的傳承之中,最重要的是這個大手印傳承,它的重要性好比房屋的棟樑。至於噶瑪噶舉,從第一世到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大手印的傳承都沒有中斷過,稱為黃金念珠,每一世的大寶法王都代表其中的一顆念珠。黃金念珠傳承是指大手印傳承,而不是指任何灌頂或任何教法,單指以大手印為目地的教法。有些上師給予任命,但是我們不能說他們是在這個黃金念珠的傳承裏面,只有持有大手印傳承者,才在黃金念珠之中。簡單的說,黃金念珠是很清楚的上師傳給弟子,所以沒有上百人在黃金念珠裏面,而是只有幾個人。現在噶瑪噶舉的仁波切,他的過去世是包含在黃金念珠裏面,這樣的仁波切人數很少,有的仁波切可能有十個、十二個轉世等等,但是包含在黃金念珠的轉世人數可能只有一個、兩個、或是三個,不是所有轉世都在黃金念珠中,但是所有十六位噶瑪巴都在黃金念珠之中,因為黃金念珠是圍繞著大寶法王而建立,例如包括他的上師和弟子等等,黃金念珠是圍繞著噶瑪巴或是說以噶瑪巴為根基而成的。

  現在我們的傳承裏,總共只有五位仁波切的過去世包含在黃金念珠裏,有些夏瑪仁波切過去的轉世在黃金念珠裏,還有嘉察仁波切、蔣貢仁波切、桑傑年巴仁波切、大司徒仁波切都包括在黃金念珠的傳承中。現在仁波切就和我們談一談這五位仁波切是如何加入在噶瑪噶舉傳承當中。依照第一位大寶法王到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和每位仁波切的關聯來講。第一世大寶法王的一位主要弟子卓貢惹千,他是大司徒仁波切轉世的開始,當時卓貢惹千並沒有大司徒仁波切的稱號;第三世大寶法王的一位主要弟子札巴辛給就是第一世的夏瑪巴;第六世大寶法王的一位主要弟子,他也管理財務,勾西帕久東住就是第一世的嘉察仁波切;第七世的大寶法王有一個主要弟子-札西巴竹,他是第一世的桑傑年巴;第九世的大司徒仁波切的一位主要弟子成為第十五世大寶法王的上師,他是羅卓泰耶,第一世的蔣貢康楚仁波切。這是簡單介紹大寶法王和五位仁波切的關聯。

  一直到第二世噶瑪巴才有官銜。噶瑪巴是宗教上的稱號,但並不是官銜。「噶瑪巴」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稱號,「噶瑪」是事業的意思,「噶瑪巴」的意思是「行一切佛陀之事業者」,噶瑪巴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因而有「噶瑪巴」的稱號。第二世的噶瑪巴成為中國帝王的上師,就是國師,中國帝王賜予噶瑪巴一個官銜,這個官銜是始於第二世噶瑪巴,從此之後有許多世的噶瑪巴都做了中國帝王的國師。「噶瑪巴」這個名字包含了二種語言,「噶瑪」是梵文,「巴」是藏文。

  第一世大司徒仁波切─卓貢惹千─並沒有泰錫度這個頭銜,在許多歷史記載和祈請文之中稱他為錫度卓貢惹千,因為卓貢惹千在幾百年之後才有泰錫度這個頭銜,我們是追溯這個頭銜到得到封號之前。泰錫度這個頭銜其實是在西元1407年,中國永樂帝封給他的,「泰錫度」純粹是一個中國名字(大司徒)而不是藏文,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意思。夏瑪仁波切的「夏瑪」意為紅帽,因為他擁有一個紅寶冠,所以我們稱他為夏瑪。在數百年前,因為嚴重的政治問題,他的紅帽被毀,夏瑪仁波切的名字是由那個紅寶冠而來。嘉察仁波切的名字是藏文,「嘉察」的意思是攝政,之所以會稱為攝政,是因為第六世大寶法王圓寂之後,祖普寺就由勾西帕久東住來管理,他在噶瑪巴圓寂之後攝政,直到下一世噶瑪巴回來,所以稱他為「嘉察」仁波切。另外一位是桑傑年巴仁波切,「桑傑」的意思是佛,「年巴」的意思是舵手,因為他像一個舵手一樣渡眾生過輪迴之海成佛,所以稱為「桑傑年巴」,這是一個藏文名字。有時我們稱蔣貢仁波切為蔣貢康楚仁波切,「蔣貢」是文殊菩薩的意思。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認出了蔣貢仁波切是文殊菩薩的轉世,所以「蔣貢」是由此而來,「康」是指第一世蔣貢仁波切的前一世是在西藏的「康波」,「楚」是轉世祖古的意思,「康楚」是這樣來的。在「蔣貢」和「康波」這兩個名字之中,「蔣貢」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我們大多稱他為蔣貢仁切,而不是蔣貢康楚仁波切,蔣貢康楚是藏文名字。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編寫了一百多卷的佛典,他像文殊菩薩一樣,那麼的有學問、那麼的有智慧。

  這是對五位仁波切的起源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我們要講他們的道場。夏瑪巴仁波切的寺廟在很靠近祖普寺的地方,大約40或50哩,稱為「楊巴千」,有三百位的出家眾,是夏瑪巴的道場,有七個分支道場,位在藏西。嘉察仁波切沒有獨立的寺廟,他的主道場是複合型的,在祖普寺當中,稱為「出康貢」,是位於祖普寺主壇城的後方,在同一個圍牆裏面,有五個分支在西藏,其中有一個大的寺廟在四川和青海的邊界,在四川北方,青海南方。桑傑年巴仁波切的寺廟是在現在的青海省,這是一個頗大的寺廟,有四百位出家眾,這個寺廟的名字是本千寺,有超過20個分支道場。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道場在八蚌寺之中,我們說的八蚌寺就是大司徒仁波切的道場,在八蚌寺中,除了寺院和學院之外,還有三個禪修閉關中心(上閉關中心、下閉關中心、大日如來閉關中心)。蔣貢仁波切的道場是在上閉關中心,大約離寺院有半公里之遠,是第一世蔣貢仁波切所建的。仁波切在1984年到過那個道場,他自己也走上去過,(現場翻譯說她聽錯成五英哩)如果是5英哩,仁波切開玩笑說他要走兩天。這是仁波切和寺廟的關連。八蚌寺有很多分支道場,分布在西藏、青海、雲南和四川。

  關於噶瑪噶舉,仁波切還要補充說明一件事,本來有岡波岡拉、噶瑪袞、祖普寺這三大道場,稍後到了第五世大寶法王,祖普寺成為最主要的道場,因為大寶法王常駐在那邊,另外兩個道場成了分支道場,第五世大寶法王把噶瑪袞這個道場交給了大司徒仁波切。在十二世大寶法王時,德格王國的國王要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留在德格王國,他賜與了泰錫度三分之一的國土,大司徒仁波切就建立了八蚌寺,祖普寺和八蚌寺就成了噶瑪噶舉派的主要道場。到此仁波切已經略括了噶瑪噶舉的主要歷史、寺廟、道場。依照歷史的順序,在瑪爾巴噶舉之後是香巴噶舉。我們今天到此為止,明天再繼續。

0 意見: (+add your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