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傳承歷史-1/4

0 意見

  今天晚上 仁波切接受中心的請求,先要為少數的個人辦皈依的儀式,接下來會對整個金剛乘四大傳承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所謂皈依的意思就是我們透過一個正式的傳遞儀式,以一個官方的、正式的形式成為一個佛教徒。所謂皈依就是皈依佛寶,法寶,僧寶。因為佛寶是我們究竟的導師,法寶是一切證悟的道路跟方法,僧寶則代表著我們的老師和修行上的伴侶,與我們一起通向證悟的道路。

  接下來 仁波切就要為我們介紹金剛乘傳承裡主要的四個傳承(學派)。昨天 仁波切已經為我們簡單地介紹了整個金剛乘的八大傳承,而且也解釋過香巴喝舉傳承的一些比較細部的歷史,今天,他會繼續為我們講解大家都熟悉的,也稱金剛乘或是藏傳佛教四個主要傳承的歷史,重點會放在這四個傳承的介紹,當然,主要會介紹有關於噶舉的傳承。但是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只能做精簡的介紹。

  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藏傳佛教,事實上它的起源是在非常非常遠久以前,便傳入了西藏,經過許多代不斷地修持而傳遞下來,使密乘佛法一直延續到今天。早先並沒有任何教系之別,是在不斷傳遞的過程當中,自然地衍生出各個不同的流派跟傳承。真正的藏傳佛教的建立是西藏國王赤松德贊開始。他邀請了兩位印度的大師到西藏來弘揚佛法,也就是蓮花生大師跟堪布菩提(中文翻譯為寂護菩薩),由這兩位從印度請來的大師,他們在西藏建立了真正佛法的基礎;也就是透過他們兩個的建樹,使藏傳佛教能夠變成一個完整的法教。而後再衍生發展出各個傳承,一年復一年的,一世紀復一世紀的傳到今天。

  藏傳佛教的建立是在一代之內,就完整的被建立,而且這個殊勝的法教是透過這三個人在一代之內,就有非常輝煌的成果,這三個人就是剛剛所提到的堪布菩提(也就是寂護菩薩)還有蓮花生大師跟赤松德贊國王。這三個人他們建立了非常殊勝的藏傳佛教,在當時不僅建立了許多很殊勝的寺廟,同時也翻譯了許多偉大的經典,也就是佛陀的經典跟法教。所以,整個金剛乘的傳承透過他們再繼續傳遞下去,傳出了非常多的偉大的上師,在後代裡面不斷地開展,而成為今天金剛乘的法教。法教的深遠跟深厚一直延續到今天都沒有被改變。所以,從這樣的歷史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即使是在一代之內,三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這麼偉大的一個成果。所以,在藏文裡面有一個特殊的名詞,稱這三個人的貢獻叫做「堪洛赤松」。「堪」是指堪布菩提,也就是寂護另外一個藏文名字;堪布是指學術的意思;堪布菩提是取第一個字「堪」。「洛」是指蓮花生大師,因為他叫洛本上師仁波切貝瑪炯涅,所以第二個指的是蓮花生大師。「赤松」是指赤松德贊國王。他們三個人造就了今日藏傳佛教的深厚基礎。所以有此殊勝的名稱「堪洛赤松」。

  由於透過這三位主要大師的努力,金剛乘的法教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被傳下來。主要的貢獻者是國王赤松德贊,他是一個相當有成就的班智達,他建立了整個藏傳佛教的法要,原因是透過他的深信,也就是他非常深的虔敬心跟虔信心,他建了許多寺廟,也培養許多僧眾,同時他還從印度邀請蓮花生大師和護寂菩薩來西藏建立這個傳承。這一切都是由於他虔敬的發心,而使得藏傳佛法得以興盛跟建立。護寂菩薩的貢獻是為西藏佛教建立許多基礎的法教與哲學,把這些法要留下來,同時他也在西藏建立僧寶,也就是僧侶剔度等律儀,他建議赤松德贊國王邀請蓮花生大師到西藏傳法。第三位是蓮花生大師,透過他自己非常大的威力,顯現了許多神蹟,使他能夠降服許多西藏傳統的宗教跟當地其它種種文化的影響。他不僅降伏當時山裡的神祇和空間中種種的靈,還有那片土地上的神祇。他給予它們加持,降服它們,淨化了整個環境。由於透過他這樣大的德行威力,使得藏傳佛教能夠真正的建立起來。所以,赤松德贊國王可以說是整個藏傳佛教完整建立的主要貢獻人物。他們三個人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大的成就,原因是他們都在無始劫以前(許多許多的世代,非常多的世代以前),他們就已經發了這樣子的誓願,要來弘揚佛法;所以又透過無始劫生命的流轉之後,他們的願望得以實現。他們當時這樣的誓願,在許多很殊勝的佛陀經典裡有所記載。最後,也終於在生生世世的轉世之後,他們的誓願得以完成,金剛乘的法教就這樣子在西藏建立起來。今天我們也同時領受到這個西藏重要傳承的法教。不僅對西藏而言,佛法的建立是非重要的,對整個西藏影響非常深遠,而且此刻我們也非常希望這個法要能夠繼績保存下去。這不僅是所有藏人,同時也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眾生的衷心企盼。此刻我們繼續保有藏傳佛法的法要,不僅是藏傳佛法,還包含了小乘、大乘、金剛乘,所有佛陀的法要,都希望能持續地傳承下去,利益我們大家。這個特別而重要的傳承,據歷史記載,大約是在西元八世紀的時候建立的,距今大概是一千二百年前。

  首先介紹大家熟悉的寧瑪傳承。這個傳承是在阿底峽尊者時所建立的,地點是在當時的印度,現今孟加拉的地方,時間大概就是跟馬爾巴、(客竹瓊波那究)同一個時期。在那個時期,所有有關於密續的法要,在西藏都稱它為「寧瑪」法要。也就是因為延用將所有密續的法要稱為寧瑪的法要這樣的歷史淵源,所以在當時所有的寧瑪的法教就被稱為是「舊派的傳承」,它的意思是一個「古典的、舊的教系」,也就是「寧瑪」的意思。「寧瑪」不是「薩瑪」,就是它不是「新」的意思而是「舊」的意思。所以當時,寂護跟蓮花生大師就在藏地傳授了這樣的藏傳佛法。接下來,經過了很多很多世代的傳承以後,寧瑪的傳承擁有了它自己的駐錫地,也就是它漸漸形成了自己可以和別人區分的、不同的法要跟不同的傳承,因為它的特殊性,它有很好的名聲被傳播開來,這種發展是緩慢的,很自然地發展出來的結果。所以之後,寧瑪就形成它自己的傳統跟學派。在金剛乘所有的傳承裡面,一切的法脈以及不同傳承的形成,事實上都是非常自然,慢慢地發展出來,也都如預言所料逐漸發展出來的,它不是任何一個上師或者任何一個人刻意地要去塑造出某一個傳承是什麼樣子,不是這樣得來的,所有金剛乘的傳承,都是透過預言慢慢地開展發生,漸漸形成的。所以寧瑪的傳承和傳統就以這樣的聲名傳播開來。後來,它擁有六個主要的寺廟,主要的駐錫地,分布從藏西、藏中到東藏。

五大傳承歷史-2/4

0 意見

  在寧瑪的寺廟裡面;這六個主要的寺廟恰好是兩個兩個地分佈在藏西、藏中和東藏。第一群的兩個寺廟大概是位於西藏西北邊的地方,就今日西藏而言則位在所謂中藏的地方.一個叫做「多傑札」寺,一個叫「敏珠林」寺;第二群的兩個寺廟位於當時的中藏,現在我們稱為東藏稍偏北的部分,一個是「雪謙」寺,一個是「卓千」寺;第三群的寺廟位於東南的藏區,一個叫做「噶陀」寺,一個叫做「白玉」寺。這六個寺廟當中,最重要的寧瑪主要的駐錫地是敏珠林寺。

  如果我們真正地仔細地去看金剛乘的傳承歷史,我們將會發現每一個傳承的形成並不是偶發,或是突然就可以形成,它都是漸漸發展而來的。如果我們深究這個歷史,會發現每一個傳承的上師們幾乎跟其它傳承的上師都有聯繫或是有交錯的地方。當然,當我們去做整個傳承的歷史記載時,我們會有一種錯覺:某個大師到印度去取經,學習回來了某個法教之後,似乎成為一個新的傳承的祖師。事實上未必是如此,我們必須追究到他們為什麼到印度去求法?他們求法的動機是什麼?甚至連要去求法這件事情本身都是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有自己的傳承,然後有自己傳承裡面上師的預言,跟這些傳承的需要而到印度去求法。譬如說,在每個傳承裡面,都是透過他們自己上師的預言,或上師本尊的預言而知道某個人將來會到印度去求法。而真正的把這些法要求回來以後,會建立了這些傳承,所以每一個重要的上師他們彼此之間都是有交錯跟聯結的。那在寧瑪的法教裡面,主要有兩大淵源,一個是大圓滿的法要,另外一個則是蓮花生大師在他當時所做的巖藏的法要。他當時做了巖藏,也同時預言日 後誰會把這些巖藏的法要給發掘出來。在寧瑪的傳承裡面,這些巖藏的法要不是少量的,而是非常大量的,許多的經 典都是透過巖藏,再度被發掘出來,所以這是寧瑪傳承的特殊之處,這些巖藏的法要有些是非常深的法要,有些是非常精緻的法要,這大概就可以是我們對 寧瑪傳承的一個基本了解。

  也因為這樣的一個傳承,所以在寧瑪裡面會有一些佛像是「堪洛赤松」, 代表寧瑪傳承的佛像(也就是剛才所提到的三位大師,「堪」就是護寂菩薩,「洛」就是蓮花生大師,「赤松」就是赤松德贊國王)。也就是說,在寧瑪的傳承裡面,他們所供奉的三個主要的上師,跟傳承的祖師爺就是這三個主要的創立者。

  接下來就是介紹第二個主要的傳承,格魯傳承。格魯傳承跟寧瑪傳承的淵源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在赤松德贊國王的曾孫的年代裡,有五位主要的印度上師到西藏去,而留傳下來這個法要。在西藏法要的翻譯跟整個延續上面,常常會有一些法本還沒有完工,還沒有完全地完整地被翻譯出來,所以他們就持續這樣子的工作,這兩個傳承的工作會非常接近,所以格魯的傳承在當時,也就是與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的時間相當的接近。他們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是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因為有許多西藏上師去請阿底峽尊者入藏時,他們經過蠻荒之地,也就是不信佛法的蠻夷之地時,被當地的人殺死了,透過這樣一個 辛苦的過程,延請阿底峽尊者入藏以後,真正從阿底峽開始,格魯的傳承才被很強勢的建立起來。

  在阿底峽他當時入藏的時候,事實上是透過藏王跟許多西藏的上師的邀請。可是當時也在西藏發生很慘的悲劇,也就是朗達瑪國王滅佛的悲劇,破壞了許多佛法的傳承,所以阿底峽尊者在當時就被延請到西藏來,重新復興西藏的佛法,阿底峽也傳授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法教,但是所傳主要的法教是中觀 (madhyamika)哲學,就是說在行為部分的修持是傳入了有關於小乘的戒律;在修持方法上面,則是傳入了有關於經藏裡面的菩提心,這兩個是屬於外修持的部分。至於有關其它密續內修持的部分也都是由阿底峽傳入到西藏;他有許多的弟子,但在西藏裡面主要的三個弟子分別是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在藏文裡面我們以他們的姓氏的名稱抬頭而稱作「庫汪準頌」也就是三個主要的弟子,「頌」指三位的意思。

  格魯傳承,一直不斷地傳到宗喀巴祖師,他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現。在傳到宗喀巴祖師之前,這個傳承都叫做「噶當」的傳承,他的寺廟主要的就是噶當的寺廟。宗喀巴在他五十三歲那一年他建立了噶當寺,是整個噶當傳承重要的駐錫地。在宗喀巴之後,新的噶當 建立了,也就是從他之後這個新噶當,就叫做「格魯」的傳承,噶當有兩個偉大的上師,一個是嘉察傑,一個是客竹傑,由他們兩個人加上宗喀巴就成為格魯傳承裡面三位主要的上,藏文裡面就稱為「亞瑟頌」,「亞」是父親的意思,「瑟」是弟子的意思,「頌」就是指剛才三位的意思。所以他們三個人,「嘉察傑」在左,宗喀巴在中,「客竹傑」在右成為格魯傳承裡面三個主要的上師。

  後來宗喀巴的另外兩個弟子,在相當短的十五年之內,他們就建立了兩座新的寺廟。這兩個弟子不是嘉察傑及客竹傑,而是另外的兩位,他們建立了兩座非常重要的格魯的寺廟,就是色拉寺跟哲蚌寺這兩個主要的寺廟。

  在噶當寺建立後的二十九年,前世的達賴喇嘛,就是數世前的達賴喇嘛又建立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寺廟,是他主要的駐錫地札什倫布寺。剛才提到的「庫汪準」的「準」指的就是前世的達賴喇嘛,當時那一世的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

  在之前提到,格魯傳承三個主要的上師裡面有一位客竹傑,事實上就是後來班禪喇嘛的化現,就是今天的札倫布寺,是班禪喇嘛主要的駐錫地。

  後來,一直轉世到第五世的達賴喇嘛,他成為蒙古的國師,同時自己也成為西藏的藏王,由第五世達賴喇嘛一直到現在。

  接下來 仁波切將為我們介紹所謂格魯傳承裡面的精神領袖,最高的導師;噶當寺廟的住持。噶當寺的領導者,就是格魯傳承裡面最主要的領導者。噶當寺住持是透過層層甄選而得, 他必須自各個不同層次的寺廟教育畢業,我們稱此領導者為噶當策巴。我們常常都會有一個誤解,以為格魯的領導者就是達賴喇嘛。達賴喇嘛是整個西藏的領袖,而格魯傳承的領袖是指噶當寺住持,格魯傳承仍是有許多的仁波切及轉世上師,但其領袖乃甄選而得。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剛剛所提的寧瑪傳承的領導者是怎麼獲得的呢?在寧瑪裡面,傳承的領導者是透過世襲,也就是家庭裡面的世襲制度,由父親傳給兒子,也就是由敏珠林所建立的世襲傳統。

  接下來是介紹有關於薩迦的傳承,他的起始事實上是跟當時其它的教系是一樣的,淵源是相同的。若細究它的淵源的話,可以從蓮花生大師開始談起,蓮花生大師這位偉大的上師在當時一個「昆」的地方也展開了一個非常殊勝的 傳承的法要。「昆」的意思事實上就是 一個神祇的傳承的意思。在薩迦的傳承 裡面有兩個主要的上師,一個叫「金剛」 (藏音為「多傑」),另一個叫「仁千」。 這兩個主要的上師他們是來自於「昆」這個家族,也就是「昆」這整個家族是蓮花生大師的弟子,而這個家族建立了薩迦這個殊勝傳承的基礎,蓮花生大師 的法教後來稱為寧瑪,但在當時是同源的,因為蓮花生大師是屬於寧瑪的上師,所以我們稱它淵源自寧瑪,事實上 在當時是不分的,所有的傳承都有著相 同的淵源,沒有特別的區分。「昆」家 族把傳承傳了將近十個世代以後,昆家族誕生另外一位上師叫做棍卻嘉波,他 是卓敏大譯師的弟子,卓敏大譯師是位證悟了的譯師。棍卻嘉波在「藏」這個 地方建立了薩迦寺廟,當時他四十歲,他由卓敏譯師處,領受了密續法教與傳承,後來都被譯出為密續法本。

  剛才仁波切已經先提到過,棍卻嘉波的老師是卓敏大譯師,所以他的情形跟馬爾巴大譯師是非常接近的,他在印度求法的時候是向許多的大成就者求法,例如昆如巴。這些重要的印度的大師把法教帶到西藏去,正如在我們自己傳承裡面的帝洛巴跟那若巴祖師對我們很重要一樣。所以在薩迦的傳承裡面,各類法教非常多藏文叫做「浪疊」,「浪」是指道路,「旦」是指果實。薩迦傳承是一個家族的世襲,所以由於「昆」這個家族的世襲制,傳承中五個主要的上師,有三位是居士,也就是非出家眾,另外兩個是出家眾。我們稱三 個非出家眾的傳承是白衣的傳承,兩個 出家眾則是紅衣的傳承,故稱三白二紅。居士不見得一定穿白衣,只是西藏人稱居士是白衣或者是灰衣。此即薩迦傳承裡所謂的「喀波南頌」跟「瑪波南 溺」,我們就可以回溯得知薩迦的五位 祖師叫做「薩迦喀瑪南盎」。所以格魯傳承有三位主要的上師「亞瑟頌」,寧瑪傳承裡面三位主要的上師「堪洛赤松」,而薩迦則是「喀瑪南盎」,薩迦傳承裡的五位上師。

  剛才仁波切又再度提醒我們,格魯裡面是有三位主要的上師,寧瑪裡面也是三位,而薩迦裡面是主要的五位上師。薩迦的五位上師都是棍卻這個家族 裡面來的,棍卻嘉波的三個兒子都沒有出家,所以是三個白衣;他的第三個兒子又有兩個兒子,而且都出家了,這兩個就是那兩個出家的紅衣上師。所以五 個上師都是從棍卻嘉波這個家族而來的。

  事實上,薩迦傳承還有許多大師跟其它的傳承一樣。主要有三個傳承法要,這三個著名的法教是「薩迦」,「哦巴」跟「察巴」,薩迦已經介紹過了。「哦巴」主要有一個上師,他也是昆家族的後代。「察巴」則是由藏文裡面叫做達千的一位薩迦傳承弟子,由他所建立的法脈。他是薩迦尊貴上師的一位很特殊的弟子。所以,整個薩迦傳承中,包含有薩迦、哦巴及察巴三個子傳承,但是這三個傳承裡面最重要的領導者還是薩迦的領導者。屬於「昆」這個 家族,所以整個薩迦的傳承是家族世襲的。

  當我們看到寧瑪跟薩迦這兩個傳承是由世襲制來決定它們主要的領導者的時候,我們不要有這樣子的誤解,以為所有這些傳承的承襲全部都是世襲的,事實上在薩迦傳承裡面有非常多的寺廟,有非常多的出家眾,不論男眾或是女眾,甚至還有許多轉世再來的上師,他們都是出家眾,所以在許多的寺廟裡 繼績延續這些傳承,而他們不是世襲的。只有薩迦和寧瑪的領袖是世襲的。因為我們認為這個領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所以在整個法教的延續上面會有這樣子一個尊重,是由他的家族來世襲,但並不是每一個上師的轉世都是世襲的,我們要有此正確的概念。薩迦傳承的領導者被認為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現,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傳承;寧瑪敏珠林,他們最高的精神領袖被認為是蓮花生大師的化現,也是非常殊勝的傳承,在這兩個傳承裡,都還是有各自僧眾的承襲這和其他的傳承是一致的,而只有他們的領袖才是家族世襲的,其它都不是。

  薩迦傳承裡這個「昆」字的意思是 指「殊勝」,而「昆」傳承實際上包含 兩個家族,由這兩家族共同決定未來由誰來繼承精神領袖,現今的領導者是「卓瑪」皇族,「卓瑪帕殿」是「昆」族的一支,日後薩迦傳承的領袖則是依兩家族中的兩位偉大上師,他們的意願來決定。

五大傳承歷史-3/4

0 意見

  接下來我們就要談到噶舉傳承的歷史,這跟其它的三個教系是一樣的,也就是它們的淵源在當時是相同的。詳細來談的話,噶舉傳承主要的兩個淵源是 由馬爾巴跟客竹瓊波那究兩位上師。這兩位上師,到印度去從那若巴祖師和那若巴的姊姊那裡所學習法要,他們同時 也在印度跟當時印度的許多大師學習很多不同的法要,他們的傳承稱為噶舉,是延續當時印度四個主要的流派。昨天,仁波切已經為我們介紹到香巴噶舉的傳承,香巴噶舉跟噶瑪噶舉在法要的淵源上可以說是十分接近的。但是今天我們主要想提的就是噶瑪噶舉的傳承。馬巴噶舉這個傳承,事實上得自於由帝洛巴祖師從許多上師那邊習得的法要,而傳到那若巴,再出那若巴傳到馬爾巴,然後出馬爾巴帶入到西藏。這個由印度四個支流學回來的法要,在藏文裡面叫做「克習居巴」,「克」是口傳的意思,「習」的意思是四,就是指四個傳承的流派,也就是從這四個支流,帝洛巴祖師修習之後,獲致了開悟;開悟之後,他直接由佛陀處接受法教,所以我們稱它為遠傳承與近傳承。所謂 「遠」的傳承。這是指「克習居巴」,「近」的傳承,則指直接由佛陀處領受法教。所以帝洛巴是在學到這些法要之後開悟,他再透過自己的修持而親見了整個四派法要的傳承上師,跟金剛總持,所以他同時也得到了所謂的「近」 傳承的法要。金剛總持是佛陀法、報、 化三身的合一,佛陀是永恆的,是超越一切限制的。帝洛巴他自己曾經說他的上師是金剛總持,有些人因此說他沒有上師。這事實上是一個錯誤的理解,事實上,他確實有遠傳承的上師,及能夠得到親見祖師的近傳承的上師。帝洛巴上師繼續把傳承交給那若巴,那若巴再傳給馬爾巴。馬爾巴則有非常多的上師,他自己曾說他有大約超過一百個以上的上師,以上是整個馬巴噶舉傳承的歷史。

  接下來要比較詳細的介紹噶舉傳承。馬爾巴有很多個弟子,在眾多弟子中,有四位主要的弟子,其中有三位領受到有關佛法的哲學、佛法的開示這方面的法教。另外一位則領受到所有修持法門的法教。四者之三所領受的叫作「謝舉」,「謝」是教學與口授的意思。四者之一領受的叫作「竹舉」,他就是密勒日巴。密勒日巴是位在當世成就者。馬爾巴在當時描述密勒日巴為什麼有這樣大成就,在於他有兩個很特殊的 特質,第一個特質是密勒日巴有無量的虔敬心和不可動搖的虔敬心,他非常地虔誠。第二個特質是他毫不動搖的精進修行,不管任事情都無法阻攔他的精進修行。比如說他在山洞中禪修,當時他幾乎沒有食物可吃也沒有飲料可喝,這樣修持了許多年,他就靠著喝雨水,及吃洞外長的植物(譯註:如瓊麻)維生,他完全未把注意力放在舒適的生活上,別說是舒適生活,就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他都不去在意,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卻從來沒有生過退心,從來沒有停止精進地修行,透過這兩個特質,他有這麼高的成就。密勒日巴有許多弟子,其中有十五位主要的弟子,有八個是惹巴」,意思是禪修者,他們穿著很單薄的棉衣,在西藏這麼冷的地方,很精進地修行。另外尚有三位證悟的男 弟子及四位證悟的女性成就者。在這麼 多的弟子中,有兩位很殊勝的弟子把密 勒日巴的傳承往下傳遞,分別是惹瓊巴 和岡波巴,一個是「月」,一個是 「日」,惹瓊巴是「月子」,岡波巴是 「日子」,岡波巴是比丘,惹瓊巴是白 衣,是「惹巴」。

  密勒日巴兩位延續傳承的弟子中,「日子」岡波巴,使「馬爾巴噶舉」很興旺地傳下去。他有三位主要的弟子,後來形成「馬巴噶舉」所謂「四大八小」中,「四大」的其中三個傳承,就是由岡波巴這三位弟子所建立。我想大家都已熟悉四大八小。四大是指第一代傳承,八小則指第二代傳承,並非傳承有大小或高下之別。岡波巴這三位弟子各從不同地方前往東藏的「八蚌」一地朝聖(即今日八蚌寺所在地,泰錫度仁波切就駐錫在那裡),三個人在那裡不期而遇,就互相互問到「你要到那裡去?要去作什麼?」,結果三個人的回答都是「我要去岡波巴大師那裡,去向他學法」,後來他們學習到完整的法要並獲致極高的證悟,而各自傳下「四大八小」的其中三大。這三大傳承的名稱一個是由帕木竹巴傳下「帕竹噶舉」,(舊譯為「帕木噶舉」),二是由拔戎巴傳下「拔戎噶舉」,三是由杜松欽巴(即第一世大寶法王)傳下「嘎瑪噶舉」,另外「四大」中的第四個傳承,則是由岡波巴的家族中,有一位叫岡波措臣寧波的親戚所傳下的,再傳弟子香測巴,此名為「測巴嘎舉」噶(舊譯「蔡巴噶舉」)以上是岡波巴裔(嫡)傳的四大。而剛剛提到「四大」中「帕竹噶舉」的帕木竹巴,有八位主要的再傳弟子,分別傳下,八個傳承(即「四大八小」中的「八小」)。藏語中「千息瓊傑」,「千息」是「四大」的意思,「瓊傑」是「八小」的意思。「四大八小」的「大」的意思並不是比較大、比較重要的,「小」也不是比較小、比較次要的。而是由歷史上,先有「四大」傳承,再由「四大」中的「帕竹噶舉」衍生出第二代的「八小」傳承,這好像是兒子傳給孫子,或是女兒傳給孫女。「四大八小」是基於這一歷史淵源,而非孰較重要,孰較次要。

  由「帕竹噶舉」衍下的「八小」傳承,其名稱分別為第一是「止貢噶舉」,第二是「達瓏噶舉」,第三是「綽浦噶舉」,第四是「竹巴噶舉」,又稱「玲瑞噶舉」,但以「竹巴噶舉」一名比較常用,第五是「莽巴噶舉」,第六是「耶巴噶舉」,第七是「耶桑噶舉」,第八是「修色噶舉」(以上所譯,與中文「了義炬」一書之譯名略有不同) 噶舉傳承另外有許多分支,例如噶瑪噶舉還有兩個分支,分別是「念多噶舉」跟「梭瑪噶舉」。除了「日子」岡波巴之外,「月子」惹瓊巴也傳下「惹瓊涅舉」,也衍生出很多分支,名稱太多了,這裡只舉出「念宗涅舉」跟「夏魯」兩個為例,此外尚有很多,便不再詳述。

  以上介紹了整個「瑪巴噶舉」傳承分支的歷史。在「噶瑪噶舉」的「皈依境」中,我們可以看到「黃金念珠」傳承,這個無間的傳承是「噶瑪噶舉」傳承的精要傳承,除此之外,尚有「菩薩道」的傳承,「大手印」的傳承。附帶提到:「大手印」傳承跟「黃金念珠」傳承,除了在開始點上有些不同外,其後便完全一樣了。此外還有比丘的傳承「小乘戒律」,及種種灌頂、密續的傳承等等,而以「黃金念珠」傳承為主要。整個噶瑪噶舉傳承,其每一細部的法教,都是以釋迦牟尼佛開悟後所傳下的法教為淵源,無間斷地傳續到今日。「黃金念珠」所傳下的法要、開示、修持法門等等,是整個傳承的心臟。「黃金念珠」在藏文裡叫「噶舉色聽」,「噶舉」就是指噶舉傳承,「色」是黃金之意,「聽」是「聽瑪」指唸珠一般。也就是噶舉傳承的精要。

  至於噶舉傳承的駐錫地,「瑪巴噶舉」的主要駐錫地有「洛、梭、瓏」,「洛札」位置在今日不丹和西藏的邊境,另外還有密勒日巴閉關時,所住約六個很殊勝的洞穴。在一千年前,整個噶舉的主要駐錫地有三個寺廟,分別稱為「德桑」、「貢由」、「帕松」,但在距今日三百年前,演變成今日兩個主要的寺廟,即「祖普寺」與「八蚌寺」。祖普寺一直都是傳承裡精神導師 大寶法王噶瑪巴的駐錫地,所以是噶瑪噶舉傳承最重要的寺廟。八蚌寺則位於東藏,是噶瑪噶舉第二重要的寺廟。在二百年以前或更早,是剛剛所提的三個寺廟,但其中有一寺廟因為種種原因,已幾乎變成另外一個傳承的,其二則融入其它寺廟,只剩下當時的祖普寺,與後來的八蚌寺,成為今日兩個駐錫地,此外尚有上百個主要的大寺廟,還有更多的小寺廟。

  距今四十年前,西藏的佛法遭受到很大的阻撓和斬斷,許多上師都流亡在外,因此在世界各地又建立許多新的寺廟,比如說 大寶法王噶瑪巴在錫金、不丹及美國許多國家,都有新寺廟的建立。

  接下來介紹有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的事蹟。噶瑪巴的地位與重要性,不僅在噶瑪噶舉,或是整個噶舉、乃至所有金剛乘傳承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殊勝的。因為他的降世,早在釋迦牟尼佛便有預言,而蓮華生大士也有預言,甚至二十一世噶瑪巴的轉世化現,每一世的名稱,連華生大士也已經預言,所以整個噶瑪噶舉傳承是非常殊勝的。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重視和瞭解,就是在整個佛法的原則下,我們相信確實有轉世這件事,當然在歷史上也曾記載到過去某些藏王是文殊菩薩或是觀世音菩薩的再來人。但這個轉世的觀念成一個運作的制度,是由第一世 噶瑪巴轉世成第二世噶瑪巴時開始的。在此之前,西藏並沒有轉世制度存在,而是由第一世噶瑪巴轉世成第二世時,此一制度才開始,由第二世噶瑪巴繼承前一世的名稱、也延續了前一世的佛行事業。在金剛乘裡「轉世上師」制度的建立,噶瑪巴是第一位,是非常殊勝,且重要的。

五大傳承歷史-4/4

0 意見

  還有一點我們要瞭解,「噶瑪巴」的意思是什麼?「噶瑪巴」這個名字不是一個頭銜,也不是一個身分地位,更不是某一個帝王所贈與的地位或稱號。「噶瑪巴」是一句梵文,「噶瑪」的意思是「事業」,指一切的事業活動,「噶瑪巴」是釋迦牟尼佛預言的,第一世噶瑪巴杜松欽巴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他圓滿了世尊的事業,所以「噶瑪巴」並不是一個地名,或是別人贈與的頭銜,而是指「弘揚佛行事業」。

  對「噶瑪巴」的意思瞭解後,我們知道 噶瑪巴實際上是觀世音菩薩的再現,而且不只是以岡波巴的弟子化現,所以不僅在噶瑪噶舉是重要的,乃至整個佛法傳承,噶瑪巴都是相當殊勝的化現。蓮華生大士的預言中,不僅預言了噶瑪巴二十一世的轉世,也預言每一世的名稱,及每一世的佛行事業。這是一個相當殊勝的預言。一直到現在,第十七世 噶瑪巴的名字「烏金聽列多傑」,也是蓮華生大士所預言的。

  再強調一點,在整個「黃金念珠」傳承的中央,實際上就是噶瑪巴,在他周圍則圍繞了噶瑪巴的主要上師跟弟子,這正如一個剃度的傳承,剃度傳承的中央是傳承的擁有者跟主要化現者,周圍則是種種的弟子。我們要瞭解,整個黃金念珠傳承的中心,就是噶瑪巴,這是黃金念珠傳承很重要的定義。

  另外,每一世噶瑪巴在捨報之前,都會事先預言他的下一世會在何處誕生,清楚的指示他會在那個地點,以怎樣的方式誕生,在他生前即會留下如何找尋的指示。從第一世 噶瑪巴開始,他就做了這樣的預言,一世一世的傳下來,一直到現在第十七世 噶瑪巴,每一世都會留下完整的預言,噶瑪巴轉世這件事本身,就是相當獨特且殊勝的傳承。

  談到此處,對於我們想要認識整個金剛乘的四個傳承,應該是夠了。希望今晚的開示,對各位能有所幫助,昨天開示「香巴噶舉」,時間好像相當多;今天開示「四大傳承」,則顯然不夠用,仁波切已盡所能,把最主要的重點告訴大家,希望沒有漏失任何一個重點。今晚是這次在此法輪中心開示的最後一晚,我們作一個特殊的回向。

  所謂特殊的回向不是說以前的回向不特殊,每一次的回向都是整體的回向,只是今晚是最後一晚,特別詳細說出迥向的對象。首先要將功德回向給中心的工作人員。及參與佛法活動的每一位。這個中心是屬於卡盧仁波切,透過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才使這個願望實現,所以回向給參與建立這個願望能真正實現的所有工作人員。

  也將功德回向給提供這個場地的師兄,使這個場地成為修行的好地方。同時回向給中心對傳承虔誠又虔敬的會長,及所有工作人員,包括秘書、喇嘛們,以及所有的會員、參與此次活動的所有人,包括這四天開示、教學的功德,也一併回向給大家。還有本中心有許多優秀的喇嘛,有年高德邵的喇嘛宗主,以及你們的喇嘛—喇嘛江秋,以及卡盧仁波切弟子喇嘛汪迪及喇嘛羅桑,也都在此。另外還有一些暫訪的喇嘛。有教、有學,假如我們都能從這幾天的開示中得到利益的話,那將有更大的功德可資回向。

  首先要將功德回向給一切的眾生,希望他們能早日開悟,接下來回向給所有佛教徒,每位上師、弟子及佛陀追隨者,希望每一個都能正確的了知佛法,正確的修持佛法,都能證悟佛性,這是我們最終、最究竟的目的,也就是證悟。

  接下來我們衷心地、由衷地回向給所有金剛乘的行者,不論是昨天所談到約五大傳承或是今天談的四大傳承,或是「四大八小」傳承,我們將一切功德作回向,希望大家都能夠持續修持佛法,有所精進,而能利益所有的眾生。

  因為我們都是噶舉傳承的弟子、追隨者,所以我們要回向給我們的精神導師第十七世 大寶法王噶瑪巴,希望他能夠長壽,他的佛行事業能夠不斷的發揚,能夠利益所有眾生。雖然他現在駐錫在西藏,我們都知道,目前在西藏不太能夠弘揚佛法,我們希望他能夠免於一切的障礙,能夠清除、克服所有障礙,而能利益大家。事實上,他每天已在利益成百成千的信眾,雖然我們在這邊看不到他在西藏楚布寺的種種,但是我們不能太自私,不能覺得我們看不到他,就認為他沒有在利益眾生,實際上他已在利益西藏許多眾生。所以我們虔誠的回向給噶瑪巴,希望他沒任何的限制、沒有障礙。

  接著再回向給目前暫時不在我們身邊的殊勝的 蔣貢康楚仁波切,正如我們過去幾天來所學到的,他復興了許多金剛乘的法教。我們希望他的轉世早日被認證,他的佛行事業能夠再續前世,能夠非常的弘揚。我們也同時希望達桑仁波切,他是岡波巴傳承的發揚者,他的轉世能夠早日到來,及確認,佛行事業能夠繼續弘揚,利益所有眾生。還有其他傳承的許多重要上師,我們也作功德回向。

  接下來,我要將我所有的功德,回向給你們大家,特別是尊貴的 卡盧仁波切,他是第一世 卡盧仁波切的轉世,回向香巴噶舉最尊貴的領導者。當然,香巴噶舉與噶瑪噶舉本質上是不可分的,但香巴噶舉自有一個完整的傳承活教和完整的歷史背景,所以我們虔敬的回向給年輕的 卡盧仁波切,願他能無礙的再續前世的宏法事業,利益廣大的眾生,不僅延續法脈,且保存及弘揚香巴噶舉殊勝傳承的法教,和弘揚瑪巴噶舉及其他傳承的法教。我們也要回向給他的主要弟子之一 波卡仁波切,目前香巴噶舉傳承之持有者,此傳承無疑的已達勃發展,願它能持續更蓬勃,我在此要做特別的回向,回向給大家,希望此中心能繼續利百人的百倍的百倍,或許這數目還太小,應該是千人的千倍的千倍,願大家身體健康,生活事事順心,直到你們成佛為止。所以,這是指相對層次的,不是嗎?在相對中,願大家生活順意,人生傑出;在究竟上願大家超越傑出,得證悟佛果,那是超越任何限制的!最後一項,我誠摯的祈禱及回向給你們大家,早日成佛,並祝我成佛!

金剛乘歷史-1/6

0 意見

大司徒仁波切開示


編輯小組按:這篇由尊貴的 大司徒仁波切開示的「金剛乘歷史」,是仁波切於1990年元旦假期在達香寺中所講授,以錄音帶的方式保存在利生中心裡。很幸運的,兩年前這些錄音帶被發現時尚未消磁,為保存這份史料,經由多位師兄謄寫以及郝景雪師兄再次譯校,並將錄音帶轉錄成數位資料。然而因時間久遠,且原本的錄音帶可能就是轉錄的關係,我們發現目前保存的,並非是仁波切講演的全部,例如:很明顯的,有關薩迦派的部分已經遺失,極為可惜。但相信現存的部分,仍能帶給大家利益,所以還是決定刊出,疏漏之處,請讀者包涵。


前言


  在每一天的這一節課,仁波切會跟大家簡要解說金剛乘佛法的歷史,金剛乘的佛法是怎樣傳到今日。首先先向大家解釋一下金剛乘的基本定義。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傳法四十五年,他傳法給人,同時也傳給靈界,他傳法給不同層次的人,有些是性情單純而具有信心的人,有些是非常聰明的的人,有些則是盡力服務別人的人,還有那些智慧非常卓越的人,他傳法給各式各樣的人,但我們也可以說那其實都是同一種人。佛陀所傳的法門,一般來說以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形容,都是可以幫助人們得到證悟。他所傳下來這些數量驚人的法門,我們可以把它們濃縮成四個方面:


  第一個是「律」藏。律藏指的是口語上及身體上的紀律;第二個是「論」藏,是科學以及心智上的現象;第三個是「經」藏,這部份有非常大量的經典,都是導向慈悲心和空性的法教,哲學和禪定的法教也是歸在經藏;第四個部分是「密續」,密續的定義是聲音、影像、意念的精要,是我們一般平凡人和佛之間的連繫。為什麼麼凡人可以成佛?既然人本來就具有佛性,為何還會在娑婆世界受苦?這一部份談的是平凡人和佛之間的連繫,和將平凡的人轉化為佛的方法。因此我們可以麼說,金剛乘修持全部經、律、論、密續這四部份佛陀的法教,金剛乘遵行所有經、律、論、密續四部份,這是金剛乘的定義之特點。

歷史背景

  當我們說西藏金剛乘的時候,我們首先要了解到它的背景,然後談談實際的歷史,我們也要談到佛教怎樣從印度以及中國傳入西藏。

  根據傳說的歷史,西藏和佛法的關連,可溯及數百、數千年前,或甚至幾百萬年前,甚至在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前。我們不認為佛教、佛法是由釋迦牟尼佛所發明的,我們相信佛陀法教的精要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千千萬萬世的時間當中,他都在訓練自己的菩提心。在許許多多世裏面他不停的訓練自己的菩提心,最後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釋迦牟尼成為悉達多王子,然後成佛。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菩薩代表著這樣的一個菩提心,而在這裏面最直接的代表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因此我們說我們的祖先是猿猴,在數千百萬年前有一隻猴子,那隻猴子是觀世音菩薩慈悲心的示現,那是我們的祖先,所以這個關連是從很久遠以前的祖先時就開始了,不僅是從有人類時開始,而且是從人類的起源時就開始了。這隻猴子有六個小孩,每一個小孩都各自有不同的特質。這些小孩當中,有一個非常容易生氣也非常積極主動,一個非常愚昧無知,一個慾望很多、有很多貪念,另外一個非常驕傲,還有一個很容易忌妒,最後一個是很小器,不跟任何人分享任何東西。這六個小孩每一個都有他的特質。但是這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父親的一部份精華,也就是慈悲心。如果說他們知道如何運用這慈悲心,如何發揮慈悲心,這樣一來,每個小孩都能變成跟他們的父親一樣,即是觀世音菩薩。但是如果這些小孩沒有被教導要如何運用發揮他們從父親所遺傳到的慈悲心,那個很容易憤怒的孩子,就會進入地獄道;而那個很愚蠢的,就會墮入畜生道,也就是說他們六個,各自都會墮入六道當中。這就是我們歷史傳說的開始:人以及法教之間的關係,最重要、最有力量的本質就是慈悲心。這是歷史的傳說部份。

  現在要跟大家說的是實際歷史的部份,不是傳說的部份。談到佛教如何傳到西藏的實際歷史,可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個不是實際上口述的法教,而是指西藏人是如何受到啟發與激勵,而最後造成了奇蹟。另一部分要談到西藏人如何到中國到印度找尋佛法,然後將其帶回西藏。一開始要談到西藏的中央,西藏非常大,在中央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第二十六世的國王叫薩霍爾王闍梨,有一天他坐在宮殿中休息,突然間他聽到了一個非常好聽的聲音,在這個時刻,有許多非常奇妙的事情發生,然後天上有片雲緩慢的降到他的宮殿中,他什麼也看不見,可是他感覺非常愉快,這個時候他突然發現到他的手上拿著一個東西,他不知道是誰給他的,也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只覺得這東西頗重。這個宮殿是藏中的第一個宮殿,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整個毀了,不過目前已經重建了,看起來不是很大,不過仁波切相信它在當時候是個很大的建築,在這宮殿有一個很高的塔,當時國王就是在那個塔上。那座宮殿名為雍布拉崗,離拉薩機場並不太遠。國王發現手上拿著這個東西時,感覺非常好,突然雲就消失了,然後他發覺他手上拿的是一個由很珍貴珠寶做成的盒子,他把這個盒子打開來看,在這盒子裏有兩本書,及一頁的咒語,同時有一個純金所鑄造的舍利塔,這也就是佛法如何傳到西藏的緣起。這個時候國王覺得有個非常吉祥的感覺,他不知道是什麼,但他感到這是非常不尋常的事,於是他把這盒子及所有的東西放在自己的宮殿裏。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在夢裏面他聽到了一個聲音,告訴他五世之後,這一切將會揭曉。

  從這個國王到之後的第四世,這些東西一直被保存在宮殿裏面,當作非常神祕的物品放在那兒,到了第五世時,他的子孫叫南日松贊,這個密祕就被解開了,因為南日松贊的兒子松贊干布在十三歲的時候就成了國王,他娶了尼泊爾及中國的公主為妻,而兩位公主都是佛教徒,當這二位公主到西藏之時,她們各自帶了佛像,尼泊爾的公主帶了她的佛像,而中國的公主也從中國帶來了她的佛像,突然之間,西藏出現這兩尊神聖的佛像,這兩尊佛像都成了西藏最神聖的佛像,特別是從中國帶來的這尊最珍貴、神聖的佛像,至今還在西藏,西藏各地的人都希望到這裏來朝聖、來看佛像。這兩位公主都認出來盒子裏的書上所載的文字,那兩本書是佛教的經文,後來也都被翻譯成藏文,那一頁咒語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咒,而舍利塔就是代表了佛的心。當時這兩位公主都帶了很多出家眾到西藏,當時的西藏人稱他們為「哈尚」,大概就是中國人現在說的和尚,而尼泊爾來的公主她帶來的出家眾,當時稱為「潘得」,應該是印度話的轉音。

  當時傳授佛法以及將經文翻譯成西藏文都還很困難,因為當時西藏的文字還太原始、很簡單,但這時國王就決定西藏一定要有足以翻譯佛法的完整文字,因此他選了一些非常聰明的男孩子送到印度去,其中有一位非常特別叫吞米桑波達,國王把他送到印度的西北去, 吞米桑波達學成了全部的梵文知識,然後把它帶回西藏。為什麼要送他們到印度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在印度出生,同時在印度廣傳佛法,他是以梵文傳佛法的,所以國王將這些聰明的小孩送到印度去學梵文,而且吞米桑波達學成了全部的梵文。我們所講到的這位國王松贊干布就是觀音的化身,兩位公主是度母的化身,而吞米桑波達就是文殊的化身,他們幾位首先共同建立起西藏的語文系統。然後把佛法譯成藏文帶入西藏。這也就是為什麼藏文非常接近梵文,而不是其他的語文,它有子音、母音,有三十個字母,四個元音,這些構成了完整西藏語言文字。吞米桑波達同時也寫下了八個最重要的文法書籍,他一生當中發明了西藏書寫的文字以及文法系統,這是非常優秀的語文系統。

  在這之後才開始翻譯佛經,同時兩位皇后也要求能建造寺廟。中國來的皇后還帶了風水專家,由於她的影響,才開始了解西藏王國這整個地區一些風水的模式:西藏地區的中央有一個湖,湖名是窩塘湖,意思是牛奶的湖,從那裏來看,整個藏地看起來像一個人仰臥身體的形狀。他們首先蓋了十二座寺廟和十二座舍利塔,這是第一批佛教的建築。建立這十二座寺廟和十二座舍利塔的目地,在於西藏整個地形好像是個人的身體一樣,在十二個非常重要的點上建立寺廟的話,對於將來在西藏傳佛法很重要。這整個地區涵蓋的範圍包括了西藏、青海、不丹、四川、新疆,有些寺廟已經被摧毀了,有的還在。這十二廟就座落在風水上的兩肩、兩腿、兩肘、兩膝、兩掌、兩腳底。而在中央的那個湖填上泥土,在其上也蓋了一座廟稱為「拉薩出淌」(譯者註:即大昭寺)。除了以上所講的寺廟,同時還蓋了一百零八座寺廟,及一百零八座舍利塔來護持整個地區。在蓋廟的過程當中,同時還從印度邀請了兩位最著名的佛教大師到西藏來,以及一位來自尼泊爾的大師叫師利拉曼左,另外一位來自中國叫惠山嗎哈待瓦(大天壽),請他們來協助譯經的工作。國王松贊干布十三歲登基,統治了西藏六十九年,最後國王和兩位皇后並沒有死,他們一起消失,融入了宮殿當中的一個觀音像中。

  他的小孩,也就是王子承繼了王位,他繼續傳揚佛法,並且持續按照松贊干布所建立的法律來統治這個國家。這法律稱為十善法,其中規定了如果犯了偷竊就要被懲罰,如果殺人就被懲罰,若說謊就會被懲罰等等,同時也規定如果說真話就有獎勵,若救人性命就有獎勵,這是松贊干布所立下來的律法。
赤松德贊國王

  從他開始過了五個世代都非常的好,但在第五世之後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因為第五世時的國王赤德祖贊幫他兒子找了一位中國的公主來當他兒子的皇后,當然這位公主不是跟我們前面所說的文成公主同一個家族,我們知道中國有很多皇帝,這位公主是另外一位皇帝的女兒。但是王子在結婚之前就死了,結果國王沒辦法只好繼續統治這個國家,同時他娶了這位公主,然後這就干擾了整個王朝。同時那時是西藏的黑暗時期,當時有許多大臣非常反對佛法,他們開始摧毀寺廟,做了許多很可怕的事。這位中國公主經歷一段非常艱苦的日子,後來生了一個小孩,這孩子就是赤松德贊,赤松德贊是在西元第八世紀,約一千兩百多年之前出生。在赤松德贊統治之前,西藏處於黑暗時期,佛法受到很多的摧毀,一直到赤松德贊統治西藏的時候,佛法才得以復興,而赤松德贊這一世當中,將三藏及密續完整的翻譯出來。在黑暗時期,有很多大臣反對佛法,他們想要把從那個從中國帶來的佛像丟到河裏,因為這佛像對當時的佛教徒來講是很重要的東西,但是動用三百人都舉不起來,根本就沒法子移動佛像,這真是一個奇蹟,最後沒辦法,就只好用沙子把佛像埋起來。在赤松德贊成了國王之後,將佛法在西藏重新建立起來。

金剛乘歷史-2/6

0 意見

  現在這一節的功課是繼續昨天所講的金剛乘歷史。昨天我們講到的是關於西藏佛教的基本歷史,一直到第八世紀為止,當時正值赤松德贊國王把佛學的典籍完全翻譯成藏文。


  赤松德贊國王約在一千兩百年前統治國家,在他早年時,西藏佛法遭遇到重大的毀滅時期,那個時候的國王是他的父親,有一些反對佛法的大臣,他們毀壞寺廟,把文成公主及尼泊爾公主帶去的佛像埋起來,還有很多的經典也埋藏起來,那時他們也殺害了很多寺廟的住持,許多譯師被逐出,因為早期他不了解佛法,後來他逐漸地發現了由支持佛法的大臣們所藏起來的經典後,他對於佛法產生了恭敬心,對於他祖先弘揚佛法的熱誠亦產生恭敬心,便決定在西藏重新重建佛法。

寂護菩薩入藏

  有一位在那時被驅逐出國的信佛大臣,到了當時相當遙遠的尼泊爾,在那個地方他遇到一位偉大的大師,這位大師叫做寂護,他原是在印度西北部一位國王的太子,這個國家的名字叫「薩婆達」,這位大臣後來就出家成為比丘,而且修行佛法得了大成就,這位西藏大臣的名字是「桑倘」,後來這位大臣回到了西藏,所以國王得知了寂護,想要迎請他到西藏去。這位大師,也是當時尼泊爾國王的上師,大約是在距今一千兩百年前,那時候西藏國王赤松德贊寫了一封信,派他的使者給尼泊爾國王請這位大菩薩到西藏去,尼泊爾國王及寂護接受了,而且帶了一些尼泊爾的偉大譯師一同來到西藏。

  西藏國王事先派了一些有智慧的使者去尼泊爾探查這位寂護,他們回來報告西藏國王說:這位菩薩沒有做任何惡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善事,他是一位佛陀的追隨者,佛陀的法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國王得到這些肯定的答覆之後,很高興地迎接他到西藏的皇宮,這個皇宮是位在一個叫做「紅石」(Red Rock)的山裡,國王就和寂護在「紅石宮」(Red Rock Palace)相見。當這位大菩薩到達西藏和國王相會以後,寂護問國王:「你認識我嗎?」國王回答說:「我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面」。這位大菩薩就答覆說:「在第三世佛(按:迦葉佛,就是賢劫千佛中,位在釋迦牟尼佛前面那尊佛)的時候,我自己和你的信佛大臣三個人,﹝大臣的名字叫「桑倘」﹞那時候我們三人是生在一個乞丐家庭裡的三個貧窮男孩,那個時候我們用泥土造了一個舍利塔,塔造好了以後,我們就假裝你是國王,我是上師,「桑那」是我們的使者,我們就教當地土著佛法,我們生在貧窮之家的三個男孩發了這個誓言,這個緣起的結果是我們成為,為西藏帶來佛法的三個人。」這座佛塔據說是在加德滿都平原。

  然後仔細地看了赤松德贊國王以後,他依照國王的衣著,對國王說了以下的預言:「你戴著很好的帽子,因此在你上方區域的國土有很好的土地、人民和文明。」然後他看著國王,國王穿著一雙好鞋,他說:「你有一雙好鞋,因此你下方區域的國土有很好的文明。」然後他再度看著國王,國王穿著長袍,沒有繫腰帶,他說:「你沒有腰帶,因此你的王權不會長久。」國王對香達拉卻倘供養了許多的黃金,寂護說:「你的供養很好、很珍貴,因此即使你失去了王權,佛法依然會廣博、良好地留存。」爾後赤松德贊的後裔失去了王權,往後的後裔也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國王。

  寂護(Shantarakshita,菩提薩埵)就入主風石宮(wind stone palace)裏,在那裡弘揚佛法,說法四個月,四個月以後,很多不好的現象就發生了,很多的魔障、很多的障礙出現;這時候反對佛法的大臣就報告國王說:你請了這位出家人,這位大師來弘法,所以造成這個結果。國王聽了非常憂愁、悲傷,然後他問寂護,告訴他這件事,這時候這寂護回答他:我們在西藏弘揚佛法,不能弘揚的原因就是因為西藏這裏魔障太多、幽靈太多太強,所以不能夠弘法。我知道在印度有一位大師叫做蓮花生大士,可以請他來降服這些幽靈,降服這些魔障,以後我們就可以很順利的在西藏弘揚佛法。

蓮花生大士入藏

  蓮花生大士是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的化現,傳說是這樣的──因為觀世音菩薩觀察到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非常痛苦,所以他就請求阿彌陀佛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也化現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利益眾生。阿彌陀佛觀察這個娑婆世界以後,他認為有三個理由可以示現在這個人間──第一個理由就是佛陀涅槃以後,我們這個世間就沒有一個像佛陀一樣的開悟上師、大師來弘揚佛法;第二,因為娑婆世界有太多的眾生想要解脫、想要成佛、想要開悟;第三,他預見未來阿彌陀佛的示現對於眾生將會有很大的利益。因為這三個理由,他的慈悲心就化為紅光、紅色的光,這個光照射到印度西北部有一個湖,這個湖名叫「達那咕夏」,也可以叫做「當咕夏」;照到這個湖裡面,這光就化現成一朵蓮花,從阿彌陀佛的心,現出一個金剛杵,它落在這朵蓮花上面,而且化現成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咕嚕仁波切」(按:即蓮花生大士),所以蓮花生大士不是我們人類眾生父母所生的,而是阿彌陀佛應觀世音菩薩的請求所化現的。

  在這個時候,那個國王的國度裡,國王沒有孩子,所以他就非常誠心的祈禱。有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他夢見空中有一道紅光照到他的手掌中,然後變成一個金剛杵;他醒過來後感到非常高興,而他醒過來後,有一位大臣向他報告說:在當咕夏湖裡發生了非常奇怪的事,國王就派了大臣與士兵到湖邊去看,在湖裡便看到了咕嚕仁波切,也就是蓮花生大士坐在蓮花上;首先他們看到湖的周圍有很多各種各類的野獸,有老虎、鹿等等,本來這些野獸平常遇到時會互相吞噬,互相打架的,但這時這些野獸都非常安詳、和平地圍在湖的周圍,所有看到的人都很驚異,而將目光吸引到湖中,他們看到湖裏有一個俊美的小孩在一朵巨大的蓮花上,然後那些大臣就到湖中把蓮花砍下來,連同那位小孩一起帶入皇宮裡去見國王,國王就以這孩子作為他的兒子,所以蓮花生大士就成了王子。

  經過多年以後,咕嚕仁波切就跟著人類的老師來學習,他也從諸佛菩薩那裡直接得到佛法的學習,然後終於他完全開悟,而後離開了皇宮漫遊於印度各地,後來又到了尼泊爾,這個時候就像寂護所預言的、所告訴赤松德贊西藏國王一樣的,赤松德贊就派了七個大臣和很多翻譯人員作為迎請者,到那裡迎請咕嚕仁波切到西藏去,由於咕嚕仁波切的智慧,他看到了這件事,他就在一個山道口會見那些迎請者,那個山口地名叫做「宮倘」。

  當這七位大臣和咕嚕仁波切見面以後,就把國王的書信交給他,並供養了很多的金子請他到西藏去,咕嚕仁波切拿到金子後,就把金子通通拋到空中丟掉,這時大臣們感到非常悲傷,他們說:為什麼你不把這些金子留下來?咕嚕仁波切說,以他的眼光來看到處都是金子,他說我的手杖一碰泥土,泥土就變成金子,一碰石頭就成為金子,我不要金子,因為我在這裡把金子都丟掉了,這個地方將來就叫做「Gold Mind」,(按:意為「金的心」)。這就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情形。之後,咕嚕仁波切告訴大臣們:「我會到西藏宏揚佛法。你們先走,你們不能和我同行,因為我在這途中要降服很多魔障及幽靈,假如你們跟我一道走,你們會遭遇到傷害。」所以咕嚕仁波切便一個人去西藏。

  後來咕嚕仁波切單獨一個人在途中降服了很多魔障和幽靈──這些許許多多的故事我們在書本、經典裡都可以看得到,(泰錫度)仁波切說他就先講幾個簡單的故事給各位聽──

  有個叫做「香雄」的地方,那裡有一個神,地方上的神,他要傷害咕嚕仁波切,咕嚕仁波切經過那個地方的時候,發生大山崩,有兩座山合攏在一起,想把咕嚕仁波切夾死在裡面,咕嚕仁波切就拿他的手杖撐在兩座山中間,使兩座山不能再靠近,然後飛到空中去,使這個計謀沒有成功,而後咕嚕仁波切降服那個當地的神,把他降服作為佛教的護法,所以現在這個香雄的護法就是那裡的神。

  另一個故事是咕嚕仁波切來到了很大的一座山,叫做「白山」,這裡有一位威力很大的神,而她造成雪崩,想把咕嚕仁波切壓死,咕嚕仁波切就以眼睛看著這座山,山上的雪便立刻完全融化,成了一個大湖,女神無處可躲,便跳進湖裡,咕嚕仁波切看著這個湖,而湖就像開水一樣沸騰了起來,把這個女神的肉給煮化了,這女神就變成一個骷髏骨頭的女神,後來成了護法,所以我們現在有一位枯骨的護法,因為咕嚕仁波切在降服她時她變成了骷髏。這是其中一個故事,而像這樣的故事非常的多。而後咕嚕仁波切從尼泊爾到西藏一路降服了很多幽靈、惡魔,女幽靈,將他們全部轉為我們佛教的護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金剛乘有這麼多的護法,假如各位認為我們護法太多的話,那就要怪我們咕嚕仁波切了。(引起眾人笑聲) (泰錫度)仁波切說:開開玩笑,我們需要許多護法,我們有太多太多事需要保護了。

  最後,咕嚕仁波切到了西藏,國王赤松德贊第一次與咕嚕仁波切相見,相見的地點叫做「風石宮」(wind stone palace),從那個時候起,咕嚕仁波切﹝也就是蓮花生大士﹞、赤松德贊國王,還有寂護三位一起建立了西藏的佛法。

  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一個完完全全的、西藏最大的一座寺廟,這座廟的名字叫「桑耶寺」,桑耶寺是由中國一位佛教成就者所設計,他是一位風水大師,仁波切說(大司徒仁波切此時補述)這位大師的中文名字翻譯成西藏音來講的話叫做「金香」,不知道在我們中國「金香」有沒有意義?(此句的譯者說:「我想『金香』是金顏色的香,還是有意義的。」眾人微笑)。寺廟的圍牆是依照咕嚕仁波切所展現的的奇蹟所建,咕嚕仁波切跳到空中,在空中起舞,當時他身體的黑影投射在大地上,然後大家就依他的影子作記號,根據這個影子做了一個外圍的圍牆,所以這座寺廟的圍牆不是直線的,是鋸齒型的圍牆,內部的設計則完全按照整個宇宙的組成來設計,所以有四大部洲及八小洲,然後在這座寺廟裡,他們來翻譯全部的佛法。

  昨天仁波切已經告訴我們關於西藏國王赤松德贊在十二世紀建立桑耶寺,而去年(1988年)曾經有個紀念法會在那裡舉行。

  這那時候,蓮花生大士、赤松德贊、和寂護三位組成了一個很大的翻譯組織,裡面的譯員包括了有印度的成就者,還有好幾百名他們所訓練的西藏翻譯員,他們一起在桑耶寺裡作翻譯的工作,主要翻譯三藏的經典、密續,還有佛陀的弟子所寫的很多論典,都是在桑耶寺中翻譯的。在這段時期在西藏第一批出家的弟子,由寂護為他們剃度的一共有七個人,這七個人是由赤松德贊國王和咕嚕仁波切所共同選出來的,選出來的七個人當中有三種年紀:第一種是年紀較長的,一共`有三位,中年的一位,年紀較輕的有三位,選出來的這七位志願者,讓他們出家的目的是做一個試驗,來看看西藏人是不是可以出家修行。結果非常成功,非常的好,於是他們組織了僧團,開始迅速發展,之後有好幾百人陸續出家,這時西藏在這些人出家以後建立了十二座寺廟。這時也有許多中國的大乘大師被請去參加桑耶寺翻譯的工作,整個翻譯經典的工作完成了。

  在這之前西藏有一個宗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黑教」,藏文稱為「笨」(教),他們祟拜山,殺動物作祭,還有表現很多的神通。此時黑教的上師集合在一起向佛教挑戰,由於蓮花生大士的神通及慈悲心,把他們通通打敗、降服,轉化他們為佛教徒,原始的黑教現在已經不存在,在西藏還是有黑教,但是他們是受到佛教教化的黑教,我們稱之為「白苯教」,原來的黑教稱為「黑苯教」。從這個時候開始,在西藏的歷史上有很多重大的改變,也對佛教產生的很大的影響,在這一千兩百年裡,發展出很多傳統、很多傳承,歸納起來,在金剛乘中有八種主要的傳承。這八種主要的傳承在教理上面來講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他們有個別的上師,他們將佛法從印度引進西藏,而他們也蓋了很多的寺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特別的傳統、傳承,因為這種方式而形成了西藏的金剛乘八大宗派。這八大宗派,到今天為止我們通常說是五大宗派或者四大宗派,其他的三個或四個宗派就併入到四或五大宗派裡面了。仁波切說他將詳細地解釋我們所知道的這主要的四大宗派,也會將併入主要宗派的四或三個宗派做簡單的介紹。




  首先仁波切要把這些宗派的原始名稱告訴各位,第一個是「寧瑪」(「紅教」),然後是「噶當」,第三是「朗德」(意譯:「道果」),第四是「瑪爾巴噶舉」,第五是「香巴噶舉」,第六是「希解」,第七是「卻竹」,第八是「多傑念竹」。這就是八大宗派的原始名稱。我們現在通常講西藏有四大宗派,「寧瑪派」還是保持原來的名稱,「噶當」後來發展成為「格魯」,就是「格魯派」。因為在噶當派建立數百年之後,宗喀巴大師建立一座寺廟,廟的名字叫做「噶當」,就變成了「格魯派」,因為是「噶當」的「傳統」,「魯」是傳統的意思,所以稱為「格魯」。「朗德」(道果)宗派的大師後來也建了一座寺廟,他把寺廟建在一個荒涼的地方,完全是灰色的荒漠,沒有樹木或草原,後來就演變成「薩迦派」;「薩」就是泥土的意思,「迦」就是灰色的意思。關於「瑪爾巴噶舉」及「香巴噶舉」這兩個宗派,瑪爾巴就是他出生地方的地名,香巴是香巴噶舉偉大上師的出生地,這二者的名稱就好比台北和台中,這二者都是「噶舉」,後來就成為了一個「噶舉派」。瑪爾巴噶舉的法教是源自於印度的那若巴,我們稱之為「哥哥」的法教,香巴噶舉是從尼古瑪那裡學來的法,我們稱之為「妹妹」的法教,這二個是來自於同一個家族。其他的三個宗派(希解、卻竹、多傑念竹)就併入了剛才所說的四大宗派裡面,而不再成為獨立的教派。現在所講的是這四大宗派名稱的由來,接下來講這四大宗派的歷史。

金剛乘歷史-3/6

0 意見

寧瑪派的介紹


  從蓮花生大士來到西藏和赤松德贊國王一起,一直到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為止,那一段時期的教法我們稱之為「寧瑪」,「寧瑪」就是舊的意思。一直到蓮花生大是離開西藏的時候,那時所有的教法我們都稱之為「寧瑪噶瑪」,「噶瑪」的意思就是真實翻譯佛陀的教法。在蓮花生大士的時代,蓮花生大士把很多的經典藏起來,我們稱之為伏藏,因為在當時的眾生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能力來了解佛法,所以他就把佛法藏在湖裡面,藏在山裡面,有些把它藏在空中,甚至把佛法交給某些護法保存著,直到有適合的人來取出,蓮花生大士也預言了取出者及取出的時間,等到蓮花生大士離開西藏之後的好幾個世紀,有很多偉大的上師稱為「德鄧」(伏藏師),就是發現佛法寶藏的人,他們就找到了密續,這些典藉我們就稱為「德瑪」(伏藏),「德」就是寶藏的意思,所以分成為兩種,一種叫「噶瑪」,一種叫「德瑪」。這些特別法教的精要,是源自於二十五個主要密續和十八個主要法本,所以叫做「若趁」(若巴千波)。蓮花生大士之時以及之後有二十五位主要的大成就上師,叫做「見邦寧阿」,「寧阿」是二十五,「見」是聖者,「邦」就是弟子,聖者是指蓮花生大士,弟子是指大成就上師,是蓮花生大士均已開悟的弟子,共有二十五位,這就是寧瑪派的主要概況。開始的時候,寧瑪的傳承主要由六位大弟子來傳承,有三位在西藏的上半部的區域,有三位在西藏的下半部的區域。以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寧瑪巴有六座主要的寺廟,這六座主要的寺廟都是由寧瑪的人來住持的,所以一切的西藏傳說都是由這六座寺廟講出來的。在西藏上半部的區域,有兩個主要的寺廟,一個叫「多傑札」,一個叫「敏珠林」,主持這兩座廟的人,一位叫「多扎仁真千波」,一位叫「敏林赤欽」。在西藏的中部,也就是大司徒仁波切所屬的王國,有兩座廟,一座叫「雪謙」,一座叫「卓千」。「雪謙」的方丈叫「雪謙讓蔣」,「卓千」的方丈叫「卓千貝瑪仁津」。在西藏下部區域,也是仁波切所屬的王國的區域,有兩座廟,一座叫「噶陀」,一座叫「白玉」,「噶陀」的方丈叫「噶陀信炯」,「白玉」的方丈叫「白玉噶瑪揚西」;這就是六個保持寧瑪巴傳統的六座寺廟及傳承的仁波切。這些大廟,每座廟裡都有好幾千人,還有幾十位仁波切在裡面,可惜這些廟現在都處於被毀之後的重建期間。以上就是寧瑪派簡單的介紹,接下來要講噶當派的歷史。

噶當派的介紹

  「噶當」派的「噶」字本意有口授教法的意思,「當」是建議或教法,當這個傳承被稱為「噶當」,它的真正的義意是這樣的。一切佛陀的教法都是教化眾生成佛的,所以「噶」是(口授)佛陀的教法,「當」是教法。噶當派整個歷史講起來是集合了佛法與西藏國王之間的交互轉化而成。赤松德贊的一位王子當時把國家治理的很好,但他後來想做一些改變,他希望能使人人平等,人人貧富均等,這是個很好的想法,而他做了改變,也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成就。這位王子死後,他的的兒子(赤松德贊的孫子)也想繼續地執行下去,遭遇了許多困難,他的名字叫「契拉巴吉」,他遭遇到很多的困難,很大的災難。事實上他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弟子,他對於出家人、三寶非常恭敬,對他們非常的好;那時候西藏人有留著長頭髮的,他們用綢緞把長頭髮綁起來,他就用很大很多的綢緞舖在地上,讓出家人坐在綢緞上。從佛法的方面來看,他是一位非常謙恭的國王。這時候有些大臣變得具有過高的權力,從歷史上來看,我們相信這是起因於想要人人平等之故,所以國王和大臣是平等的,所以大臣變得有過高的權利,在國王三十六歲的時候,二位大臣把國王扭頸而死;這些大臣接管了之後,他們就以他的哥哥當作傀儡國王來統治王國。這位國王成為反對佛法者,因為所有有權的大臣都是反佛法者,他的哥哥被指定為國王,統治西藏,幾乎把所有的佛法、寺廟全都毀了,成立一個完全沒有佛法的國家,那個時候就是西藏佛法的黑暗時期。我們都稱這位國王為「魔的轉世」,因為他頭頂上有一個角,相信他是一種鳥的惡魔轉世,仁波切說他不知道這個傳說中,所謂迷信的成份有多高,但是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在他成為國王以及將一切毀壞不久之後,有一位佛法的大師用箭射殺了國王,而結束了這個毀壞的時期。

阿底峽尊者入藏

  而在國王死後,西藏陷入了混亂的狀態,到處都是戰爭,到處都是災難,後來的繼位者是赤松德贊多位王子中的其中一位王子,他由西藏的西北部回來,他是一位好國王,這位王子的名字叫做「松耀」,他建了一座小廟,在這座廟旁邊建了一座小舍利塔,表面塗以金色,當太陽照射到這座廟時,這座廟會反射出金光,所以廟看起來像是黃金做的廟,國王就稱這座廟為「金屋」〈golden house〉,自此就由黑暗時代轉變成黃金時代,這座廟是一個吉兆,而國王的想法也是很吉祥的。然後他到桑耶寺去,那個時候桑耶寺已經被毀掉了,當他看到桑耶寺有很大的規模,他也了解桑耶寺過去的歷史,於是深受感動,派了很多的大臣到尼泊爾、到西藏及各地迎請大師,而他自己本人也出家了,他的法名叫「耶謝哦」,就是「智慧光」的意思。他有兩個兒子,他也讓兩個兒子通通出家,所以他把王位讓給弟弟的兒子,名為「拉迪」。這時他的其中一個兒子到印度一個叫「邦達拉斯」的地方〈現在是在另一個國家〉,去找一位偉大的成就者,而這位成就者出生在一個王室家庭裡,他的名字叫做「阿底峽」,雖然後來會見到他,但是無法請動他到西藏,於是他們就把這個消息告訴西藏國王,國王也想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後來「耶謝哦」本人想親自到印度去請阿底峽尊者,那時在西藏的傳統是:凡是要請一位很好的上師就要拿很多的金子去供養,於是他就到處去募集金子,他到了阿富汗,由於阿富汗是個回教國家,回教國王就把他抓了起來,當國王知道他是西藏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後,就想要用他來換取許多金子,於是把他捆綁後囚禁起來,再將這消息傳回去給西藏國王。消息傳給國王「拉迪」之後,國王就派了自己已出家的兒子和許多大臣和人民,以及一百匹的馬到阿富汗去,想把他的伯父救出來,而回教國王跟他說:「我要和此人身體等量的金子,我就釋放他,否則我不會釋放他的。」他們所帶來的金子只跟他們身體部分的等量,沒有『頭』的量,所以回教國王不願意放他。出家的王子想要回西藏拿金子,但被囚禁的耶謝哦告訴他們:「不要管我,我要你們去請阿底峽尊者,你們把這些和我的身體等量的金子拿去請阿底峽尊者,告訴他我捨命請他,請他到西藏去教化人民。」出家的王子聽從了他的話。後來耶謝哦被回教國王把囚禁在地牢而死。出家的王子回到西藏之後,西藏國王派了五個使者到印度去請阿底峽尊者,這五人當中為首的一位叫做「孔當巴」。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之後開始傳授佛法,重建佛法,「噶當巴」傳承始於此時。這是西藏佛教史上佛教復興的一頁,那麼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明天從這裡再繼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天我們談到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這就是「噶當派」的開始。阿底峽有三大弟子:(因為他們的名子都很長,所以仁波切只給了我們他們名字的最後那個字)第一個(弟子)名字是「庫」,第二個是「俄」,第三個弟子名字是「仲」;阿底峽尊者交給他們完整的教法,這些教法就是舊的噶當派的教法。在新的噶當派出現之前,這個舊的傳承傳了數百年。

  我們從歷史來看,根據時間的先後,先是「寧瑪」、然後是舊的「噶當」、「薩迦」、「瑪爾巴噶舉」、「香巴噶舉」,然後才出現「格魯」,也就是新的噶當。格魯派出現的時間是在第四世大寶法王的時候,其實這個時間已經很接近現在,不是那麼久遠之前,因為寧瑪、噶當、格魯是同一個傳承,所以將這三個放在一起,先後的順序是寧瑪、噶當、格魯。

  格魯由宗喀巴大師所建立的。他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是一位高度成就、覺悟的大師。宗喀巴大師由所有八支傳承中得到許多大師的教導、傳法,他是從第四世大寶法王那邊得到居士戒,他從所有傳承的所有大師那裏得獲教法。

  他五十三歲的時候立了甘丹寺,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形成了格魯派。甘丹寺是由宗喀巴大師兩位主要的弟子繼續主持的,(他有許多的第子,這是其中主要的兩位),一位是達瑪仁欽,另外一位克珠格勒貝桑,這兩位弟子繼續主持甘丹寺。宗喀巴、達瑪仁欽、克珠格勒貝桑是格魯派最主要的三位大師。在甘丹寺建了八年之後,宗喀巴的一位弟子建了哲蚌寺;甘丹寺建立十一年後,一位弟子建立色拉寺。

  我們回到噶當派,阿底峽尊者的三大弟子「庫」、「俄」、「仲」,第三位「仲」轉世為根敦珠,他在甘丹寺建立二十九年之後,建札什倫布寺,這位根敦珠就是達賴喇嘛(譯者註:第一世達賴喇嘛)。札什倫布寺是由格魯派最主要的三位大師之一的轉世來繼續主持,是克珠格勒貝桑的轉世,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稱的班禪喇嘛。

  甘丹寺的住持並不需要一定是仁波切轉世,他可以是一位一般的出家眾,經過學習,通過逐次的測驗,認可合格,最後被選為寺廟的住持,稱為「噶登奇巴」,就是甘丹寺的領袖,所以格魯派的領袖是由學習成就的大師中選出來的。

  這是噶當和格魯的粗略介紹。除了以上的寺廟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寺廟和仁波切,在格魯派的傳承裡有數百位的仁波切。

  接下來一個傳承是「朗格」,「朗格」也就是道果,「朗」是道,「格」是果。它的名稱來自於每一個佛陀教法都是證悟之道,佛陀的每一個教法,都是達到證悟之果,濃縮為兩個字就成為朗格(即是道果)。這個傳承源於蓮花生大士,因為在咕嚕仁波切的時候有兩個人,一個人名為多傑,另一個人是仁欽,他們都是咕嚕仁波切的弟子,(編按:由於自朗格演變為薩迦的部份,因為錄音帶中斷了,無法恭錄......)